行走在歙县棠樾牌坊下

浏览:0次 | 发布时间:2017-12-11 
    牌坊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功德、宣耀门第或者表彰“忠孝节义”的纪念性建筑,在皖南歙县的各个村落中至今还散布着近百座牌坊,现存于世的最为宏大的、最震撼人心的棠樾牌坊群就位于歙县境内。棠樾是一个村名,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年历史的徽州古村,是有名的徽商发源地,棠樾古村也因为有了这牌坊群而名闻遐迩。
    早就向往着到棠樾牌坊一游,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正巧四弟在县城买了房子,离棠樾村不过十几里地,乘着周末看望老父亲的机会,我怀着无限虔诚心情,驱车来到棠樾古村。进入景区不远,就是一座名叫“清懿堂”的鲍氏女祠。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女性祠堂,青瓦粉壁、翘角飞檐,堂构架宏大,砖雕木雕石精美典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享堂上悬挂着蓝底金字横匾“贞孝两全”,据说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徽州人自古崇文重商,有志男儿大多背井离乡,或为官或经商,而留守家乡的就是女人,她们以一种无比的坚毅和辛劳,忠贞地守着一份信念和期盼,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灿烂的徽州文化和腾达的徽商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嘉庆十年,由棠樾村出来的大盐商鲍启运兄弟发起,在村中建起了专门纪念女性功德的清懿堂,这在男尊女卑、女人不能进祠堂的封建礼教环境下,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令人敬佩的举动。
    出清懿堂走向斜对面就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棠樾鲍氏祠堂,享堂内高悬“敦本堂”横额,享堂正厅两面墙壁上,书写着“忠孝”“廉节”,据说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留下的手迹。而前檐下的匾额是“乐善好施”四个大字,这种内容和形制的匾额在徽州各个古村落中可谓比比皆是,它是徽州人自古以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棠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清嘉庆十年当地遭遇大洪水,大盐商鲍漱芳率众商捐米6万石、麦4万石,用以赈灾,尔后再捐银300万两,资助治水工程,得清嘉庆皇帝恩准建乐善好施坊,在牌坊群中排在第四座。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祠堂,大都成了旅游的景点,但据给我导游的大姐说,棠樾鲍氏祠堂还保留着传统的功能,定期进行祭祖活动,为家乡建设出力献,也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
    棠樾牌坊群有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等七座牌坊并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分别是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道德伦理。排在第二座的是建于明代的慈孝里坊,是皇帝为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上面镌刻的是“御制”、“慈寺里”几个大字,虽经几百年风吹雨打,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手。为了旌表他们,明永乐皇帝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牌坊群位于村口,与周围的农田、树木、水塘、小溪、石桥构成了一个完整村落的外部环境,无处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处世理念。牌坊以优良的歙县青石为主要材料,建造时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厚实坚固,做工精美。牌坊群两侧至今还保留着可耕种的农田,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从远处看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里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的高大挺拔。前三座牌坊为东西向排列,后四座则向偏北方向拐了一个弯,顺着一条石板路呈弧型排开,在拐弯处建有一座青瓦粉墙的“骢步亭”。骢者,青白两色马也,为官者爱骑青骢马,自诩一清二白,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也是古代徽州为官者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宣示。离骢步亭十来步的地方,有一老太正在叫卖甘蔗,我正感口渴,现榨了两杯甘蔗汁。老太粗通文墨,对人热情,也很健谈,边喝边与她聊起家常,聊起了牌坊,聊起了棠樾的历史。老太已年过八旬,儿孙满堂,生活美满。在家闲来无事,正好牌坊旁有块地,就种起甘蔗,甘蔗成熟时就榨汁卖与游人。老太说卖甘蔗汁不为挣钱,主要是在家座着急,在这里可以跟人聊天,可以看热闹。
    棠樾牌坊群历经了几百年风雨侵浊和战火的洗礼,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虽然有血有泪,也有封建残余,但它也承载着古代徽州人对千百年来崇尚与践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中华灿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些善良的、热爱自己家乡和亲人的、乐于助人的、为官清正的楷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想起来也都会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的棠樾村因为牌坊和祠堂而声名在外,随着旅游业的发达,生活日见富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棠樾人的生活方式。景区里商业气息并不浓厚,村里并没有发达的商业街,更没有多少酒店,小商店卖的大都是文房四宝之类的商品,道是偶尔看见几个小孩在自家门口支着小桌非常认真地看书写作业,路过的游人对他们没有产生多少影响。村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着,闲暇之余,或老或少或三五成群,在牌坊群下当起了业余导游,非常认真地向过往游客讲述着隐藏在牌坊和祠堂背后的故事,耐心地向人们栓释着着那久远的“慈孝文化”。(方政)